- Pre Fader:信號在通過音量推桿(Fader)之前就被送出。
👉 不受推桿控制,推桿大小不會影響輸出。 - Post Fader:信號在通過音量推桿(Fader)之後才被送出。
👉 會受推桿控制,推桿大小直接影響輸出。
🎤 常見應用情境
1. 內場監聽(Monitor) vs 外場主擴(FOH)
- 外場(Master):要讓觀眾聽到完美的比例,就交給 Post Fader,因為主控推桿的調整會影響現場觀眾聽到的聲音。
- 內場(AUX Monitor):樂手需要的監聽比例不一定跟觀眾一樣,為了避免每次 FOH 改推桿就影響樂手耳機/喇叭,所以通常會用 Pre Fader。
- 例子:主唱要聽自己大聲一點、吉他小聲一點,不會因 FOH 改動推桿而影響。
2. 效果器(Reverb、Delay)
- Post Fader 比較常見:
- 原音量關掉時,效果也應該消失,這樣才自然。
- Pre Fader 偶爾用在特效需求:
- 例如原音關掉,但效果器還是能聽到回音或殘響(特殊舞台效果)。
📌 重點整理
- Pre Fader:適合監聽(Monitor),不受推桿影響。
- Post Fader:適合 FOH 與效果器,跟著推桿走。
- 🎚️ 觀眾聽到的聲音 → 多半是 Post
- 🎧 樂手要聽的聲音 → 多半是 Pre